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試用 WordPress

試用 WordPress

https://lifelovebook.wordpress.com/

多Setting,但相對自由度又大咗。



近日同時在寫另一個Blog,同自己中短期計畫有關。
但諗住實行時先公開。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團年飯夜,小妹突然問我係唔係有李天命的書(雖然又一次分不清李天命及楊天命),初二晚開年飯借給她。

第一本李生的書係《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中學同學間幾個相熟同學都手執一本,於閒時討論一下書中例子,亦不少得用書中方法在辯論中反擊他人(或取笑他人)。

第二本應該係《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從書中,學到最多的不是論辯方法,反而係對大學教育及人生的看法。可惜未能上李生的課(當年撞PE及實驗課,不可走堂),但從書中見到李生的幽默、自信。



由於要借書俾小妹,所以先執出來,揭一揭。關於對大學的印象,我看到呢一段——
中大一直有點名制度,你那時經常缺課,怎能過關?
  全賴師長輩寬容,不拘小節。譬如修“中國通史”,那是文學院必修科,我到臨近學期終結才去上課,孫國棟先生抽樣點名點到我,我說:“到!”全班哄堂大笑起來。我摸不著頭腦,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後來才知道,原來孫先生每次點名都會抽到我,但每次都無人應,接著他總會停一下,左右望望,今次竟然例外,竟然有人說“到”,同學們就覺得好笑。我缺課這麽多,孫先生卻是大人有大量,讓我考試及格。
  其實我能去考試,還得感謝教務長王佶先生。學期結束時他把我叫去,要替我算一下各科缺席的賬。一算之下,缺課缺了100節左右,依校規不准考試。我結結巴巴,心裏正盤算著要吹什麽牛,他卻開口說:“下次不可以這樣了!”直到如今,我每想起王先生就深感懷念。
 
你讀大學時的師長輩與今天大學裏的講師、教授比較起來,其作風或風範有沒有什麽不同之處呢?
  今天大學裏的教師之中,以下三類人爲數不少:一類像小商人,一類像公務員,一類像身體孱弱的退休紀律部隊隊員,難見有風流人物。我以前遇到的師長輩多溫潤儒雅的長者。唐端正先生是我的第一位哲學老師,真誠親切,到現在我見到他仍能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唐君毅老師和牟宗三老師更是當代大儒,宏博精深,海量汪涵。記得我修讀牟老師的“宋明儒學”時,還是一貫作風,經常缺課,臨考試的前一天就打電話問他是不是“真的要考試”。他說:“當然真的!怎會是開玩笑的呢?”我問可不可以改期,他說:“當然不改!”到下學期開課,我缺席如故,同學走來告訴我,說牟老師在課堂上大罵:“李天命這個東方阿飛,平時不來上課,考試前一天就打電話問我是不是真的要考試,還要我改期,天下間哪有這樣的事!”不過罵歸罵,牟老師對我始終循循善誘,悉心教導。他一早已看出我的思想路向和人生態度都與他迥然大異,甚至天南地北,背道而馳,但還是容得下我,兼且用心栽培,這份胸襟人格,實非常人能及,每一想起就使我感動不已。
所以一直作我心中,大學先生就應該好似如上文的儒者一樣,但現實上就係官僚、老師為評審而忙,其實的確令我感到失望。

讀到當中有兩段,自己要拿來重新閱讀,重新問自己做學術的原因。
我看學術機構裡有許多人太可憐了,本已高薪優職。卻還要為了職級問題營營役役。升級所加幾何?為了這個價錢而栖栖然忙於鑽拍,惶惶然不可終日,人的尊嚴只值這個錢?更可憐的是,有些人甚至還不是為了那一點錢,而是為了心底深處一個自卑感的「結」。原本他們的自信心缺乏了支撐點。既沒學問可憑,也沒有其他才華可恃,於是唯有追逐職級,以壯膽色.職級往往只能反映鑽拍功夫,不能反映真才實學。但有些人一旦求到了較高的職級,就以為自己有學問起來了。你能不慚愧嗎!許多讀書人原初做學生時心存大志,到後來卻忘了本,忘了初衷,忘了起初的志氣,反而走到自己做學生時最瞧不起的那條鑽營的路上去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高薪優職,不好好去想想如何把份內工作做好,以回饋社會的供養,卻整天忙於營求之事。午夜夢迴,捫心自問,能不慚愧?能不汗流浹背?別人以職級來衡量你,是別人沒出息,你自己豈能以職級來衡量自己?有自信有傲骨的人豈肯如此自己看扁自己?講話一針見血容易得罪人,但我從來不在乎。不在乎就能揮酒自如,海闊天空。世界這麼大,有那麼多美好的事值得追求,何必定要自限於向上爬的窄路,患得患失,還要沿途委屈自己呢?
李生當然可以不在乎,但小薯如我輩,又可以如何。
遇到過分反省的學生,我就會勸他們思考時要乾淨俐落,不要胡思亂想,反反覆覆,作繭自縛。善於思考的人絕不是整天翻來覆去不能放下的人。過分反省恐怕是自戀狂或至少是太過自我中心的表現,就是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重:太細心注視自己的感覺,注視自己的表現,注視別人怎麼看自己。這種人特別喜歡表露自己的痛苦。他們也許真的特別痛苦,因為他們整天注視自己的痛苦。他們管這個叫「深度」,那其實是心理病。
要學習、練習放下。

習慣


原來,影 Mini Cooper 都係習慣.....

祝大家新年進步!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Vagabonding: An Uncommon Guide to the Art of Long-Term World Travel by Rolf Potts

Vagabonding: An Uncommon Guide to the Art of Long-Term World Travel
by Rolf Potts
Vagabond,中文解「流浪漢、浪子、流氓」。書面副題都提到,書中提及係一個長時間(四個月到兩年)的旅行。一般人心中,就係那些不務正業、「廢青」嚮往的生活。

呢本書,其實唔係好推介。原因係內容上好似東拼西湊,將好多不同的資源放到書中。不推介本書,但我推介亦嚮往書中的做法,亦打算去實踐。Vagabond 的理念不只在於旅行、觀光,而係一種生活態度。一提到放下工作、家人,離開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會俾人覺得係大逆不道。

許多人都會覺得旅行要用好多錢。無錯,你必須支持到自己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生活係唔係真係需要咁多外物?簡約(Simplicity)係其中一樣Vagabonding 要做到的事。不論人、事、物,根本不需要擁有太多,足夠就可以;而足夠與否,在於自己是否知足;心靈滿足大於物欲的滿足,從未知的世界,認識自己。

正正大多數人都將「旅行」等同「消費」,一般人唔會去一個長時間旅行,更會覺得係一個奢侈的行為,會因嫉妒(或自認為善意)去打擊長時間旅行者的念頭。

自己一直都想放眼世界,但直到遇上你,我一度打消呢個念頭。我知道你喜歡安穩,又有家庭的包袱,所以一直都承諾唔會出國,因為你比我的夢想更重要。

你離開,出國的念頭再次湧上心頭。但今次唔係為自己的工作、事業,而係去反思下生活的意義。Vagabonding 與旅遊不同之處,在於旅程中重新審視自己。

要有呢個打算,第一件事係唔可以咁易俾人左右。之前一直為你打算,也許,我應該開始計劃去尋找失落了的自己。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江山易改

有一個好出名嘅心理學實驗叫「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

實驗過程係放一粒棉花糖响受測試嘅對象(3至5歲小朋友)面前,如果小朋友响實驗者離開嘅十五分鐘(或更長時間)偷食,會有多一粒。實驗者跟進呢班小朋友,發現「延遲滿足」嘅小朋友自制力強,大個後嘅考試成績、教育程度、健康等多方面都比較好(但不代表個人成就較好)。

我相信自己都係唔會偷食嘅一類人,由細細個就有呢種性格,真係想改都改唔到。現實中見到其他人「即時滿足」,自己就戇居居咁等,實驗者係唔係真係會返嚟,唔知係唔係真係會多一粒糖,其實有時都幾矛盾,好唔好「袋住先」。

題外話,曾經分別同不只一個好友提起,我要做一個浪子!!!(可見我受幾大打擊....)
但大家都不約而同咁回覆我,「你慳啲喇!」,真係 hurt..... 嗚.....

*按:同Stanford psychology experiment 一樣咁出名。咦,又係Stanford 嘅?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情人節快樂

好友驚訝本人竟然係「癡漢」(據我理解,應該係「癡情漢子」咁解),有點受寵若驚,只可以講一句「情痴總有缺撼,情深總要別離。天意愛弄人,誰人可退避」。


為念友人,先來一個自閉老麥早餐

再來一個男人的浪漫

最後,由於劉森記太多人,退而求其次食個油渣麪作結,亦無打算去睇《格雷》,望友人收貨。


總結——浪漫?乜嚟㗎?食得㗎?

(其實毒L一個更開心⋯⋯ 嗚⋯⋯)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所以想多點時間一起
缺乏安全感,所以想多賺一點金錢

兩者本身就有矛盾

只可惜不是含住金鎖匙出世,無一座金山靠背
有的只是一雙手,努力為前途着想,為的不只是自己,是我們
從不求大富大貴,只望有小康生活

從一開始,就想可以一齊去做想做的事、一齊去發夢

要講好聽的話一點都不難
只是我不想作無把握的承諾

一直都希望可共患難、共富貴
但我可能太高估自己

(下次可以講下理財,又一個呃 Hit Rate 嘅 Topic)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愛是....



嗯.... 可能嗎?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爭議性話題

最近腦海中有些具爭議性的話題,例如——
對動物人道毁滅
對婚姻制度的質疑
奈何只有鬆散的論點,又無咁好文筆手寫我心,都係擱在一旁吧....

習慣

有一個講法,如果同一個行為(不論是好是壞)連續每日去做,廿一日後就會養成習慣。

幾年來為你養成不少習慣


每次行過書店或精品店,都會留意有無 Tigger 跳跳虎,見到就會即刻影低send 俾你。

改不了。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標題黨

何謂「標題黨」?根據《香港網絡大典——標題黨》條目

標題黨是指在網絡中故意或刻意使用較為誇張、聳動或斷章取義的文章標題,以吸引網友點擊觀看,特別是實際上標題與內容完全無關或聯繫不大者,或標題文字需用較冷門的方法理解。
在網絡中,一些網友在發帖時為了能在海量的資訊中較快的吸引網友的注意,使用一些較為有新意,同時也比較誇張的文章標題,但其文章的實際內容與文章標題關係不大,甚至是毫無關聯,只是字面意思所產生的誤差所致。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書,都不過係一件商品。除非係經典作品,又或者有口碑、有話題性(當然口碑、Bestseller 等有不少水份,或由鱔稿吹捧),如果唔係標題或封面設計特別,幾難從書海中突為而出。人生時間少,但爛書多(是主觀的爛,正如我不太懂欣賞紅酒一樣,不代表內容差),要揀到好書都不容易。

再三強調,大多數購物行為係衝動。我不時被一些 Bestseller 或標題、封面特別的書吸引,但買回來讀一兩頁(或幾十頁)後發覺內容乏善可陳,已經大概估到後面的內容(更甚者,由標題已經知到內容)

也許你手執一本,坐於 Starbucks 打開某一頁,可以吸引眼球;又或者把書放在咖啡杯旁合照,可以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呃幾十個Like 就值回票價。可惜其書內容真係不懂欣賞,唯有當作書架裝飾。(重申,只係我唔識欣賞,唔代表本書唔好)

Blink by Malcolm Gladwell

好鍾意呢本書個 Design,但對唔住我只係讀到20頁.....

按:常與友人戲謔,出一本《如何賺香港人的錢》,應該可以成功賺到香港人的錢。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與本人接洽。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執書者言 之二

小說,從來不會出現在我的書單上。

讀小說,一班虛構人物在內互動,總覺得讀完後無太大得着。

長篇小說,人物眾多,許多時候都搞不清、記不起那個角色,之前有出現過嗎?不要說翻譯小說,更不要說俄文翻譯小說,讀那一本《伊凡・伊里奇之死》,要欣賞文中帶出對死亡的看法、生命的意義,恐怕要先搞清楚伊凡.伊里奇、普拉斯柯維亞.費多洛芙娜、彼得.伊凡諾維奇、費多爾.瓦西里耶維奇等人的關係⋯⋯ 我相信自己不只是臉盲症,連虛構人物、場境都不能在腦中還原,是決乏想像力吧。

題外話,我一直相信自己無能力可做到疑犯拼圖
連自己最親、成日見嘅人,呃⋯⋯即係自己,都應該拼唔出

小說,從來不會出現在我的書單上。

但,人生好似缺少了甚麼,好似少了休閒,好以一切都要有原因、有得着,好似太沉重。所以執起一本 The Catcher in the Rye,有趣,有點 carefree 嘅感覺(唔知點用中文形容,「無痛」?)

讀完,會再選另一本。The Great Gatsby 或 The Grapes of Wrath 好嗎?

按:其實我唔係完全不讀小說,至少金庸、衛斯理讀過不少,還有一些翻譯小說,只是人物、故事「過目即忘」⋯⋯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Letting Go: The Pathway To Surrender》David R. Hawkins 之二


Ninety-nine percent of guilt has nothing whatsoever to do with reality. In fact, the most pious, meek, and harmless individuals are often riddled with guilt. Guilt is really self-condemnation and self-invalidation of our worth and value as a human being.
...
Remaining unconscious of guilt (repression), however, does not solve it. The guilt re-emerges in the form of self punishment and through accidents, misfortune, loss of jobs and relationships, physical disease and sickness, tiredness, exhaustion, and the multiple ways the ingenious mind figures out how to bring about loss of pleasure, joy and aliveness.
...
When we see the truth of how programming happens, we will see that we are the pure, blank computer. We are the innocent space in which the programming is occurring. When we look at all of this we are going to get angry. Anger is better than resignation, apathy, depression, and grief!
Letting Go: The Pathway of Surrender - David R, Hawkins

讀到呢一段,令我諗起中醫一句
「思傷脾、怒勝思」——《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素問.舉痛論》
用「怒」去擺脫「思」,掙脫自己為自己設下的牢獄、枷鎖,再去令自己重新發動。

好似有用咁喎。

(待續)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趁低吸纳

人真係一種奇怪嘅生物

《漫步華爾街》墨基爾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by Burton Malkiel

價格因不能預期的因數下跌,如果公司質素穩健,理應趁低吸纳,但人們往往選擇「止蝕離場」、「長揸變短炒」。

也許多數人都辨別不到「好公司遇到麻煩事」與「好公司變壞公司」的分別。

《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DIY一條船去環遊世界》之二



書中提到一位老師班哲明(Benjamin Rush)的「斯巴達式教育」,用冒險打破個人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挑戰極限,發掘潛能。

但當中一定要最主每個人的「引爆點」(Breaking Point)不同,不是硬推下去,這一點好多人都會忽略。硬推只會帶來反效果,帶來恐懼。

仲有一點,「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有趣的題目。

(待續)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仙草奶凍,微糖、少冰


你說我的仙草奶凍古怪,微糖味道太淡。
我話你的珍珠奶茶太甜,熱飲同樣不配。

最後,我會要一杯熱珍珠奶茶少甜。
心思,原來小得微不足道。

Fight-or-flight

有讀高中生物科的朋友,應該對 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戰鬥或逃跑)不陌生。Fight-or-flight 係指當生物面對危險或敵人時的反應,當中包括一系列受腺體(內分泌)影響的生理及心理反應,用以加快作出判斷,並提升戰鬥或逃跑的能力。

By Jvnkfood (Own work)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Fight-or-flight model 解釋人或其他生物面對壓力的反應 (Streess response),而近二、三十年有學者提出生物另外的選擇,分別係 Freeze (僵立) 及 Tend and befriend (照顧與親近),本文主要講前者。

Freeze 顧名思義就係好似入冰箱一樣凝固、顫抖。如果相信演化論,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戰鬥力、又不能逃跑,該生物應該會被排除(就是被吃喇..... :P),其基因或表徵應該不能繁衍下去。

有學者認為,Freeze 係 Play dead(扮死),有可能避過襲擊,亦可能伺機逃走,所以並不一定是下策。

上天賦予人的想像力,能創造出奇蹟,同時亦能創造恐懼。
究竟可如何面對?

(待續)

延伸閱讀
  1. Korte SM , Koolhaas JM , Wingfield JC , McEwen BS . The Darwinian concept of stress: Benefits of allostasis and costs of allostatic load and the trade-offs in health and disease. Neurosci. Biobehav. Rev. 29 (1) , 3 – 38 (2005)

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

《Letting Go: The Pathway To Surrender》David R. Hawkins 之一

開 Blog 本意係想寫下讀後感(又或者邊讀邊寫),理解後用自己文字寫出,加強對書中內容的了解及記憶。

有呢個念頭係因為讀緊《Letting Go: The Pathway To Surrender》(David R. Hawkins)一書,書中道出如何放下不同的負面情緒。書中內容精煉,但自己希望能寫下摘要、心得、筆記等,可回頭參考,亦同時與有緣的朋友分享。

"Surrender" 一字,如果查字典,解釋係「投降;交出;放棄」,英文係 "Stop resisting to an enemy or opponent and submit to their authority ; Give up or hand over (a person, right, or possession), typically on compulsion or demand" 感覺係屈服於權力、非自願、非常負面。但我覺得書上 "Surrender" 如果譯作「放下」,頓時就會明白本書主旨。

作者 David R. Hawkins 係一位精神科醫生,最出名的著作係《Power vs. Force》。他的著作、觀點頗具爭議性,帶點宗教、神秘色彩。而《Letting Go》一書,被指為 Hawkins 作品中的總要,在 Amazon 上評價很非常高(出文之日,203/223 五星)。但另一方面,有人指作者抄襲,甚至有人根據行文用字,質疑《Letting Go》並不是出自 Hawkins 手筆。

而我自己重點則在於內容,希望《Letting Go》一書,可以幫到自己。

引用《Letting Go》中的文字 ——
When all the negative emotions have been worked through, surrendered to and let go of, relief finally occurs, and the former suffering is replaced by acceptance. Acceptance is different from resignation. In resignation there are still residuals of the previous emotion left. There is reluctance and a delaying of the true recognition of the facts. Resignation says, "I don't like it, but I have to put up with it."
Surrender 不是要屈從,而是放下、隨它去,去接受自己的感覺、接受已過去的事。

放下從來不易,所以要有意識去練習。

(待續)

P.S. 忍唔住手加首《Let it go》添..... :')


梅酒

由啤酒、餐酒、威士忌、伏特加、氈酒,韓國農酒、真露,中式燒酒、紹興酒、玉冰燒等,無一不好(唯一係唔識欣賞紅酒)。

一提梅酒,香港人一定會諗到 Choya(因為廣告夠多)。第一次飲時.... 完全接受唔到嗰種好誇張,好似人工合成嘅味道。可能有心理陰影,所以對梅酒一直不感興趣。

直至早兩年友人邀請,呷一口梅酒,始發覺自己錯過太多。

梅酒

自此之後,又多一個選擇。

飲酒,要有自制力,要酒品好,微醺即止。
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則坐。 
——《禮記・玉藻》
另外,亦有「酒不醉君子」之說。

「酒後亂性」、「酒後吐真言」,只係做出本身想做、講出本身想講嘅事。
酒於偽君子之手,不過係一種工具、藉口矣。


《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DIY一條船去環遊世界》之一

大多數的購物,都是來自衝動
行入書店,眼尾望見一下就被擊中要害

《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DIY一條船去環遊世界》
蘇達貞、王梅 著
  1. 拖鞋+教授
  2. 海洋
  3. 環遊世界
所以就買下來。
老掉牙的故事,長者+跳出 Comfort Zone = 尋夢。

書中內容係作者講出生涯中,與不同人故事,最終決定築夢。
不同的人有各自的故事,總會有一篇同自己嘅遭遇相近,可以拎上手參考一下。

今日啱用嘅係其中一段——


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