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團年飯夜,小妹突然問我係唔係有李天命的書(雖然又一次分不清李天命及楊天命),初二晚開年飯借給她。

第一本李生的書係《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中學同學間幾個相熟同學都手執一本,於閒時討論一下書中例子,亦不少得用書中方法在辯論中反擊他人(或取笑他人)。

第二本應該係《李天命的思考藝術》。從書中,學到最多的不是論辯方法,反而係對大學教育及人生的看法。可惜未能上李生的課(當年撞PE及實驗課,不可走堂),但從書中見到李生的幽默、自信。



由於要借書俾小妹,所以先執出來,揭一揭。關於對大學的印象,我看到呢一段——
中大一直有點名制度,你那時經常缺課,怎能過關?
  全賴師長輩寬容,不拘小節。譬如修“中國通史”,那是文學院必修科,我到臨近學期終結才去上課,孫國棟先生抽樣點名點到我,我說:“到!”全班哄堂大笑起來。我摸不著頭腦,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後來才知道,原來孫先生每次點名都會抽到我,但每次都無人應,接著他總會停一下,左右望望,今次竟然例外,竟然有人說“到”,同學們就覺得好笑。我缺課這麽多,孫先生卻是大人有大量,讓我考試及格。
  其實我能去考試,還得感謝教務長王佶先生。學期結束時他把我叫去,要替我算一下各科缺席的賬。一算之下,缺課缺了100節左右,依校規不准考試。我結結巴巴,心裏正盤算著要吹什麽牛,他卻開口說:“下次不可以這樣了!”直到如今,我每想起王先生就深感懷念。
 
你讀大學時的師長輩與今天大學裏的講師、教授比較起來,其作風或風範有沒有什麽不同之處呢?
  今天大學裏的教師之中,以下三類人爲數不少:一類像小商人,一類像公務員,一類像身體孱弱的退休紀律部隊隊員,難見有風流人物。我以前遇到的師長輩多溫潤儒雅的長者。唐端正先生是我的第一位哲學老師,真誠親切,到現在我見到他仍能感受到他的赤子之心。唐君毅老師和牟宗三老師更是當代大儒,宏博精深,海量汪涵。記得我修讀牟老師的“宋明儒學”時,還是一貫作風,經常缺課,臨考試的前一天就打電話問他是不是“真的要考試”。他說:“當然真的!怎會是開玩笑的呢?”我問可不可以改期,他說:“當然不改!”到下學期開課,我缺席如故,同學走來告訴我,說牟老師在課堂上大罵:“李天命這個東方阿飛,平時不來上課,考試前一天就打電話問我是不是真的要考試,還要我改期,天下間哪有這樣的事!”不過罵歸罵,牟老師對我始終循循善誘,悉心教導。他一早已看出我的思想路向和人生態度都與他迥然大異,甚至天南地北,背道而馳,但還是容得下我,兼且用心栽培,這份胸襟人格,實非常人能及,每一想起就使我感動不已。
所以一直作我心中,大學先生就應該好似如上文的儒者一樣,但現實上就係官僚、老師為評審而忙,其實的確令我感到失望。

讀到當中有兩段,自己要拿來重新閱讀,重新問自己做學術的原因。
我看學術機構裡有許多人太可憐了,本已高薪優職。卻還要為了職級問題營營役役。升級所加幾何?為了這個價錢而栖栖然忙於鑽拍,惶惶然不可終日,人的尊嚴只值這個錢?更可憐的是,有些人甚至還不是為了那一點錢,而是為了心底深處一個自卑感的「結」。原本他們的自信心缺乏了支撐點。既沒學問可憑,也沒有其他才華可恃,於是唯有追逐職級,以壯膽色.職級往往只能反映鑽拍功夫,不能反映真才實學。但有些人一旦求到了較高的職級,就以為自己有學問起來了。你能不慚愧嗎!許多讀書人原初做學生時心存大志,到後來卻忘了本,忘了初衷,忘了起初的志氣,反而走到自己做學生時最瞧不起的那條鑽營的路上去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高薪優職,不好好去想想如何把份內工作做好,以回饋社會的供養,卻整天忙於營求之事。午夜夢迴,捫心自問,能不慚愧?能不汗流浹背?別人以職級來衡量你,是別人沒出息,你自己豈能以職級來衡量自己?有自信有傲骨的人豈肯如此自己看扁自己?講話一針見血容易得罪人,但我從來不在乎。不在乎就能揮酒自如,海闊天空。世界這麼大,有那麼多美好的事值得追求,何必定要自限於向上爬的窄路,患得患失,還要沿途委屈自己呢?
李生當然可以不在乎,但小薯如我輩,又可以如何。
遇到過分反省的學生,我就會勸他們思考時要乾淨俐落,不要胡思亂想,反反覆覆,作繭自縛。善於思考的人絕不是整天翻來覆去不能放下的人。過分反省恐怕是自戀狂或至少是太過自我中心的表現,就是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重:太細心注視自己的感覺,注視自己的表現,注視別人怎麼看自己。這種人特別喜歡表露自己的痛苦。他們也許真的特別痛苦,因為他們整天注視自己的痛苦。他們管這個叫「深度」,那其實是心理病。
要學習、練習放下。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趁低吸纳

人真係一種奇怪嘅生物

《漫步華爾街》墨基爾
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by Burton Malkiel

價格因不能預期的因數下跌,如果公司質素穩健,理應趁低吸纳,但人們往往選擇「止蝕離場」、「長揸變短炒」。

也許多數人都辨別不到「好公司遇到麻煩事」與「好公司變壞公司」的分別。

《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DIY一條船去環遊世界》之二



書中提到一位老師班哲明(Benjamin Rush)的「斯巴達式教育」,用冒險打破個人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挑戰極限,發掘潛能。

但當中一定要最主每個人的「引爆點」(Breaking Point)不同,不是硬推下去,這一點好多人都會忽略。硬推只會帶來反效果,帶來恐懼。

仲有一點,「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有趣的題目。

(待續)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Fight-or-flight

有讀高中生物科的朋友,應該對 Fight-or-flight response (戰鬥或逃跑)不陌生。Fight-or-flight 係指當生物面對危險或敵人時的反應,當中包括一系列受腺體(內分泌)影響的生理及心理反應,用以加快作出判斷,並提升戰鬥或逃跑的能力。

By Jvnkfood (Own work)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Fight-or-flight model 解釋人或其他生物面對壓力的反應 (Streess response),而近二、三十年有學者提出生物另外的選擇,分別係 Freeze (僵立) 及 Tend and befriend (照顧與親近),本文主要講前者。

Freeze 顧名思義就係好似入冰箱一樣凝固、顫抖。如果相信演化論,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戰鬥力、又不能逃跑,該生物應該會被排除(就是被吃喇..... :P),其基因或表徵應該不能繁衍下去。

有學者認為,Freeze 係 Play dead(扮死),有可能避過襲擊,亦可能伺機逃走,所以並不一定是下策。

上天賦予人的想像力,能創造出奇蹟,同時亦能創造恐懼。
究竟可如何面對?

(待續)

延伸閱讀
  1. Korte SM , Koolhaas JM , Wingfield JC , McEwen BS . The Darwinian concept of stress: Benefits of allostasis and costs of allostatic load and the trade-offs in health and disease. Neurosci. Biobehav. Rev. 29 (1) , 3 – 38 (2005)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聽阿媽話

麥記早餐
你一定係早晨全餐熱奶茶兩包糖
我係熱香餅餐凍奶茶少甜
今日只有熱香餅餐一個


對面一對母子,個仔應該十零廿歲做裝修,食一個熱香餅全餐。
個仔開始食熱香餅時,阿媽不停叫個仔食咗蛋先。
「點解要食咗蛋先?」仔問。
媽無答,只係不斷重覆。最後,個仔都係屈服。

點解要食咗蛋先?點解要食咗蛋先?點解要食咗蛋先?
可能阿媽有佢嘅理據,或者呢個係佢嘅習慣,又或者佢覺得個仔應該鍾意食蛋先。

人就係咁,因為唔敢、唔想煩,所以唔去做心中想做嘅事。
覺得制肘源自他人,萬一失敗就可以諉過於人。
但因此失敗,你甘心嗎?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一路好走

有人過身,聽到/見到「一路好走」四字,感覺都不太好。

雖說「人死如燈滅」,不論耶教佛教都認為逝者將有往生,不應留戀人世。但生者口中說出一路好走,感覺似與逝者割裂,更見悲涼。

放下不等於放棄,用友人引電影《東邪西毒》的一句 ——

「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願逝者安息。

執書者言 之一

從小學開始,最不喜歡做三樣功課(雖然其他都唔鍾意),分別係書法、美術及讀書報告/剪報。

頭兩者可見我欠缺藝術天份,不贅;後者則見我不善表達情感。小時候最愛科普及心理學讀物,對囈囈喃喃的小說、文學不感興趣。作者已死,但老師評閱讀書報告/剪報時,心中有既定立場,又有標準答案,哪為何要學生寫感想呢?

人漸成長,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小伙子。面對家庭、工作、愛情等人生洗煉,有感迷失,唯有從書中找尋方向,祈借此平台,一抒己見,結交同好。「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是故網中文章只是個人感覺,絕不客觀(更不是書評),請看倌見諒。

粵語中「執書」者「執輸(吃虧)」也,更有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一介書生,老實人一個(粗俗講句就叫「擔屎唔偷食」)。唯以《勸學詩》勉之 ——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更勤向窗前讀。